今年因疫情影響,大家都無法出國旅遊,登山人口隨著國內旅遊興盛而大量增長。看著這樣的趨勢,一則以喜的是樂見登山風氣抬頭,但一則以憂的則是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,貿然踏入山林所衍伸出的「成本」。近期許多新聞報導指出,今年山難搜救案件較往年創了新高,而山難所衍伸的成本絕不僅是搜救費用,還包括搜救過程產生的環境負擔、社會輿論壓力、政策導向等等,這些議題都可能隱藏著不被注意到的成本。

登山是有風險的運動,做足行前準備真的很重要
在眾多山難案例中,我們可以發現「迷途」雖然最為常見,但也是最容易透過準備來避免的,以下針對迷途預防列出一些重點給大家參考。
迷途成因分析
首先必須了解迷途是如何發生的,以下幾點是常見的情況:
▏隊伍經驗不足
常見的情境是兩三位好友約去爬山,但對於路況熟悉度不足,導致偏離主要路徑,這也牽涉到路感、行前準備、導航與定位能力等等。
▏非自願獨攀
其中一人原本跟著團隊行進,但因為速度過慢導致單獨脫隊,在不熟悉路況的情況下偏離步道。
▏隊伍結構分散
行進隊伍結構不完整,導致隊員彼此間隔拉長,可能導致前述的狀況發生,而出發前未達成團進團出的共識也是成因之一。
▏設定時間停損點
未設定時間停損點,導致超過了到達營地的預定時間,在摸黑的情況下造成迷途,夜間行進若裝備不足,例如沒有準備照明、導航或保暖裝備,也可能增加風險。
▏氣候變化
環境的改變導致判斷失誤,例如大霧導致偏離行進路線、大雨導致身體失溫等等。
▏位置轉移
因為突發意外(例如墜落、落水)偏離已知路徑,也無法定位自己身處的位置,而迷失了方向。

摸晚黑面對的是漫漫長夜,但摸早黑黎明將會來臨
充分準備是預防迷途發生的不二法門
出發前做足準備絕對是最低成本也最有效的方式,以下提供幾點預防迷途的方法供讀者參考。
▏紀錄研讀
研讀紀錄除了熟悉路況、標的物、叉路、水源、營地,時常忽略掉的是確認此紀錄的年份、季節、成員組成等等。
▏地圖研讀
在研讀紀錄時,最好搭配地圖一起看,這樣在讀完紀錄時,你也在地圖裡爬過一次山了,甚至紀錄中的照片也會讓自己對於一些標的物有記憶點。
▏天氣掌握
通常氣象資料未必容易讀懂,學會使用簡單的氣象 app(例如 Windy)是很重要的準備。詳細教學可參考登山實用 APP 推薦與教學。
▏時間管理
行程中精準估算時間,避免摸黑,若是真的無法在白天走完,寧願摸早黑也不要摸晚黑。
▏擬一份計畫書
撰寫完整的計畫書除了增加對於行程掌握度,也可以沙盤推演緊急應變策略,計畫書同時也是隊友之間建立共識的橋樑。
▏離線地圖 App
現在人人都有智慧型手機,使用定位導航 app 真的很簡單,這是最有效也最容易做到的了,上山前務必學習使用。
給登山新手的建議
如果你是剛接觸登山的新手,有幾項重點可以參考:
1. 出發前將其他山友的航跡檔,裝載到離線地圖 app。
2. 跟著懂得照顧新手的老鳥或專業登山團隊,確認他們願意帶你走完全程不丟包。
3. 先從低風險路線開始,例如每晚都有山屋住、步道規劃完善、隨時遇得到其他山友。
4. 不強求登頂,謹慎地評估風險。登山的目的地不是山頂,而是家。

隊伍行進結構越緊密風險就越低
登山老手與新手同行的注意事項
如果正在閱讀的你是有經驗的老手,以下幾點也可參考看看:
1. 為團體準備緊急應變裝備,包括急救包、緊急避難系統、對講機等等。
2. 與新手同行時可以多分享一些知識,並時時檢視自己的觀念是否正確。畢竟知識是動態的,一定要記得不斷更新。
3. 規劃行程或帶領團隊時,以狀況最末段班的隊友為主,包含配速、行進隊伍結構,保守地做決策會更安全。

一頂緊急避難帳可以讓你安全渡過寒冷夜晚
更美好的登山文化仰賴你我一起努力
早期岳界前輩們爬山需仰賴前人的紀錄文本與田野調查,相較之下,我們現在只要上網查查資料,就可以很快做足準備,有效降低登山風險,希望大家上山前都能做足準備,安全回家!

爬山的終點不是登頂,而是平安回家,總有個誰在家裡等著你
▏閱讀更多文章
▏追蹤我們的粉絲專頁
▏秘密基地線上課程 — 給登山者的十堂必修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