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山生火符合無痕山林準則嗎?我們又該如何處理營火與滅跡?
2020-09-22

登山大多沒有標準答案,我認為關於「生火」這題也是。許多人認為在山上不應該生火,因為可能引發火災、破壞環境等等,國家公園與森林法亦有約束引火行為的相關條文,但如果參考無痕山林七大準則中的第五點「降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」,其實並沒有提到不能在戶外生火,而我個人對於生火的態度也是較為開放的,這個命題我想留待大家自行思考。

 

沒有植被的溪床沙地是較好的營火地點

 

降低生火對環境的衝擊

 

1. 請先思考為何需要生火:包括生火的目的、是否有替代方案、不生火會產生哪些問題⋯⋯假設生火的目的只是取暖,其實有點浪費,生火前試著想想還可以達成什麼目的。

 

2. 選擇生火地點:生火時應該挑選沒有植被的土壤,例如開闊的溪床、沙地,降低火對於生物造成的破壞,也可避免火勢延燒。

 

3. 引火前先整地:所謂的整地是撥開地面的土壤,去除可能延燒的枯枝落葉。

 

4. 友善選擇燃料:收集燃料時,盡量以無生命的枯枝為主,避免砍伐還活著的樹,同時也避開朽木,因為朽木是很多昆蟲的家。

 

5. 使用營火的效率:營火的大小足夠就好,太大的營火只會浪費更多的木柴。

 

6. 熄滅後須復原環境:生火一定會造成環境破壞,包含消耗木柴、製造出燒過的焦痕等,在滅火後也請務必將環境復原。

 

如何正確滅跡

 

1. 待營火冷卻,確定沒有溫度後再繼續處理餘燼。

 

2. 將未燒完的餘燼大面積潑撒至遠方,餘燼在大面積稀釋後較能夠快速代謝。

 

3. 清理完餘燼後,以土壤覆蓋殘存焦痕,並均勻撒上枯枝落葉,盡量讓營火點看起來就像沒有被使用過。

 

4. 未燒完柴薪也請放置回原處,或至少移至遠方,避免過度集中。

 

火堆滅跡

待餘燼冷卻後再開始火堆滅跡

 

火堆滅跡

將餘燼大面積撒至遠處,以稀釋餘燼的質量,增加代謝速度

 

火堆滅跡

沒燒掉的柴薪也要處理掉唷

 

火堆滅跡

撒上枯枝落葉覆蓋地面焦痕,避免留下「符號」

 

火堆滅跡

完成滅跡後是不是看不太出來呢?

 

火堆滅跡

感謝此行的快樂夥伴一起協力完成任務

 

滅跡最重要的目是抹滅生過營火的「符號」,以免造成後來的使用者受到符號的暗示,在尚未學習如何使用火的情況下也跟著生了營火,這樣一來可能造成更多的破壞。我知道很多人在山上都會想生火,火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溫暖,還有勇氣、光明⋯⋯但我衷心希望大家可以試著思考如何更友善對待環境、尊重其他使用者。文末,我想再丟一個題目給大家思考看看──生火的目的如果是烹煮食物,那樣對於環境是比較友善的還是破壞較大的呢?

 

 

閱讀更多文章
▏追蹤我們的粉絲專頁
▏秘密基地線上課程 — 給登山者的十堂必修課

 

分享此文章: